? 【中國環保在線 廢氣處理】每年一到供暖季,就會產生霧霾污染。近日,遼寧霧霾爆表的事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但在污染背后,更多人對東北地區面對霧霾來襲卻未立即采取任何措施而感到質疑。
霧霾敲響治理警鐘 應對空氣污染還需加把勁
據報道,供暖季開始以來,遼寧多地迎來持續的嚴重污染天氣。局地霧霾指數一度“爆表”,突破1400微克/立方米。其中,省會城市沈陽遭遇“史上嚴重霧霾”,城區被灰白色的煙霾籠罩,能見度竟不足百米。同樣的東北“兄弟”吉林也深陷霧霾的籠罩中,兩天內,吉林與遼寧境內的多個城市占據了空氣質量差榜的前十名。
然而,面臨這場突如其來的“霾伏”,東北地區卻并未立即采取任何措施,姍姍來遲的應急一級預警以及并未采取任何應急措施使得社會各界對政府的工作效率打了折扣。
在總結霧霾發生的原因時,很多人認為這是由于近期一周北方開始供暖所造成的問題,但是北方供暖并不是近期一年兩年的事,由供暖而引起的霧霾加重,也不應該是今天才會爆發出來的問題。針對嚴重的空氣污染,各地都制定了應急預案,但從現實操作來看,有些預案并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空氣質量關系到每個人的健康,關系到廣大群眾的幸福指數。驅霾不能“等風來”,需要積極行動、不懈努力。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國務院先后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今年1月,新《環保法》的頒布實施,也對地方污染治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對于偷排污企業采取“無上限”的處罰,讓群眾看到了法律為美麗中國建設保駕護航的力量。
但嚴格的法規需要嚴肅地執行,需要各地相關部門的認真落實。像這次的東北霧霾污染事件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各地在尋求如何實現地區經濟增長的同時,也要思考如何在重重霾伏下實現突圍,讓經濟與環境保持平衡,做到相得益彰協調發展。
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將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這是順應民心之舉。目標要達成,落實則要分解細化。每年的供暖季都是對霧霾治理的一次“大考”,檢驗著政府治理態度和能力。在開展各種必要的專項治理的同時,將嚴格的環保標準貫徹于發展常態中,民眾才能徹底擺脫霧霾的困擾。
對此,有專家認為,各省份應主動作為,結合當地實際,做好打“持久戰”和“攻堅戰”的準備,了解當地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對高排放企業做到心中有數、加強監管力度和執法力度,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不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要及時下發整改通知,整改不合格的堅決取締。同時,要積極探索創新治霾防霾方法,建立健全聯動機制和信息發布平臺,推廣清潔能源代替煙煤供熱取暖。唯有如此,才能形成“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來源:中國環保在線)